Wednesday, June 24, 2009

促婚影片

電郵轉載,與您分享:

已婚未婚都應該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mx9ocubowMs&feature=player_embedded




新加坡用網路行銷來「促婚」,3 分鐘寡婦廣告引發瘋狂討論

五月初,新加坡那邊出了一則很特別的廣告,在電視上播出後,引起極大的爭議,各位可以點上面參考一下。這則廣告是由新加坡國家級的「社區發展部」所拍攝(Ministry of Community Development, Youth and Sports )它是一則 「支持婚姻」(pro-marriage )的廣告 ,據說兩年前新加坡曾有一場市調,顯示許多適婚的新加坡年輕人仍在待婚中,因為找不到完美對象。

這則「促婚影片」只有3分鐘又2秒:主角是一位印度裔太太,悼念著她剛死去的華裔老公。她的悼詞和大家預期不同,她竟然當著全體親友描述著她老公在床上如何的「打鼾」和「放屁」,還當場模仿這些聲音!如果老公還活著,應該會窘得想找一個洞鑽吧。

這部影片的開始,司儀說:「李太太(即那位寡婦),妳應該有些話想說。」
這位太太上台了,全場靜默。

「今天,我不是要來讚美的,我不會說他有多好,因為很多人都已經說了。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可能讓大家比較不自在的事。」
她說,「我想先從他在床上的表現說起。」

台下觀眾眼神都是問號,看著她繼續說--
「你們都有碰過,早上啟動汽車引擎啟不動的狀況嗎?」
當場她學了發動引擎的聲音,但聽起來根本就是打鼾聲。這位寡婦學得嘴巴都歪了一邊了,這樣鼾了兩趟,然後幽幽的說:「well ,大衛(她的老公)的打鼾,完全像是這樣。」

大家開始笑了,鏡頭轉到她的女兒,表情顯然有點怪,大概是不解為何媽媽要說這件事?有些老夫妻也一邊笑一邊微皺眉頭,這場合好像說這種事不太對吧?
「但,打鼾只是開始,」寡婦繼續說:「他,也會……放屁!」,好像好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呢。「有些晚上,他放屁放得太大聲,還會被自己驚醒!」

全場更是會意的笑了,她說,「大衛會驚慌的問,那……那是什麼聲音?」
「這時候我會說,親愛的,是隔壁的老狗在放屁啦,放心繼續! 睡! 吧!」鏡頭轉到好幾個太太笑得摀嘴,坐在旁邊的老公面露尷尬。

台上的寡婦,此時語氣一轉。
「你會覺得,這很好笑是嗎?」她緩緩的說,「不過,當大衛真的病得很重時,這些聲音至少讓我知道,我的大衛『仍然活著』。」
她轉頭望向大衛的遺照,哽咽了:「現在……我終於再也無法在睡前聽到這些聲音……。」

全場有如冰凝。

「 到生命的最後,」鏡頭轉向這位寡婦孤單的身驅,看到她緩緩的說。 「 總是這些小小的事情,讓我們永遠記得。」(In the end, it's these small things that you remember. ) 「是這些小小的??不完美』,一起組成生命的『完美』。 」(It's these little imperfections that make them perfect for you. )

鏡頭轉向她的兒子和女兒,兒子大約高中年紀,女兒是初中年紀,他們看著台上的母親,專心聽著媽媽說話。

「所以我想告訴我的子女,有一天,你也能找到你們生命中的伴侶,他們會像你爸爸在我眼中一樣『不完美得很美』。」(So, to my beautiful children: One day, you too find yourself life partners, who are as BEAUTIFULLY IMPERFECT as your father was to me. ) !

她講完後,彷彿如釋重負,回到一個仍要照顧小孩的媽媽,收起悲傷,堅強起來,擁抱她的小孩。觀禮的全都沒有痛哭失聲,竟都看著前方,那是一種吃驚,這些文字的重量竟然這麼重的飄在空中、壓在心裡。這三分鐘的片也旋及走到尾聲,最後,這則廣告的結束詞是── 「Family 」。
中文版,則是一個──「家」字。

這則極震撼的廣告片,是由一位來自馬來西亞女導演Yasmin Ahmad 所拍攝。在新加坡引發了很大的爭議。沒人是完美的, 所謂的真正的愛情就是接受你伴侶的不完美。 在喪禮上,女主角講了一段話,明明是在講一則很平常的事,卻經過了音樂與台詞與鏡頭的鋪陳,導引出一連串看不見的「弦外之音」,最後它給了一個字「Family 」作結尾。

Tuesday, June 16, 2009

你必須要用你的心去感受

電郵轉載,與您分享:

在從紐約到波士頓的火車上,我發現我隔壁座的老先生是位盲人。

我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是位盲人,因此我和盲人談起話來,一點困難也沒有,我還弄了一杯熱騰騰的咖啡給他喝。

當時正值洛杉磯種族暴動的時期,我們的談話因此就談到了種族偏見的問題。

老先生告訴我,他是美國南方人,從小就認為黑人低人一等,他家的佣人是黑人,他在南方時從未和黑人一起吃過飯,也從未和黑人上過學。

到了北方念書,他有次被同學指定辦一次野餐會,他居然在請帖上註明「我們保留拒絕任何人的權利」。

在南方,這句話就是「我們不歡迎黑人」的意思,當時舉班譁然,他還被系主任抓去罵了一頓。

他說有時碰到黑人店員,付錢的時候,總將錢放在櫃台上,讓黑人拿去,而不肯和他的手有任何接觸。

我笑著問他:「那你當然不會和黑人結婚了!」

他大笑起來:「我不和他們來往,如何會和黑人結婚?說實話,我當時認為任何白人和黑人結婚都會使父母蒙辱。」

可是,他在波士頓唸研究所的時候,發生了車禍。雖然大難不死,可是眼睛完全失明,什麼也看不見了。

他進入一家盲人重建院,在那裡學習如何用點字技巧,如何靠手杖走路等等。慢慢地也終於能夠獨立生活了。

他說:「可是我最苦惱的是,我弄不清楚對方是不是黑人。

我向我的心理輔導員談我的問題,他也儘量開導我,我非常信賴他,什麼都告訴他,將他看成自己的良師益友。

有一天,那位輔導員告訴我,他本人就是位黑人。

從此以後,我的偏見就慢慢完全消失了,我看不出人是白人,還是黑人。對我來講,我只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至於膚色,對我已毫無意義了。

車子快到波士頓,老先生說:「我失去了視力,也失去了偏見,多麼幸福的事!」

在月台上,老先生的太太已在等他,兩人親切地擁抱。

我赫然發現他太太是一位滿頭銀髮的黑人。

我這才發現,我視力良好,因此我偏見猶在,多麼不幸的事!

這是個好故事,這讓我想起讀過的小王子...

小王子的狐狸送給小王子的秘密是:『最有價值的事物不是眼睛能夠看到的事物,你必須要用你的心去感受』。

聽到、看到的,都不必盡信,唯有用心去感受、領會、體驗的才是中道……

--

Thursday, June 11, 2009

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電郵轉載,與您分享:

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在「呂氏春秋」裡有一段,講孔子周遊列國,來到陳國與蔡國之間,因兵荒馬亂,旅途困頓,
三餐以野菜果腹,大家已七日沒吃下一粒米飯。

有一天,顏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就下鍋煮飯,飯快煮熟時,孔子看到顏回掀起鍋蓋,抓些白飯往嘴裡塞,孔子當時裝作沒看見,也不去責問。

飯煮好後,顏回就去請孔子進食,孔子假裝若有所思地說:「我剛才夢到祖先來找我,我想把乾淨還沒人吃過的米飯,先拿來祭祖先吧!」

顏回頓時慌張起來說:「不可以的,這鍋飯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孔子問:為什麼?

顏回漲紅臉,囁囁地說:「剛才在煮飯時,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鍋裡,一些染灰的白飯,丟了太可惜,只好抓起來自己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飯吃了。」

孔子聽了,恍然大悟,對自己的觀察錯誤,

反而懷疚,抱歉地說:「我平常對顏回已經最信任,但仍然還會懷疑他,可見我們內心是最難確定穩定的,內心的自我判斷,有時還會錯誤,弟子們大家記下這件事,要瞭解一個人,還真是不容易啊!」

所謂知人難,相知相惜更難。

逢事必從上下、左右、前後各個角度來認識辨知,我們主觀的瞭解觀察,只能說是片面,只是真相的千分之一,單一角度判斷,是不能達到全方位的觀照的!

當你要對一個人下結論的時候,想想這個故事!

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實嗎?還是你只會從一個面,一個點去觀察一個人呢?

大多數的人根本不了解對方的立場與困難的時候,就已經給了對方下評語了. 更何況! 是在有利益衝突下的場合,現今的人們擁有高學歷高知識,但往往卻過度仰賴高知識,而忘了讓自己在智慧上成長。

共勉之~~
--

Tuesday, June 9, 2009

誰是誰的「逆境菩薩」?

電郵轉載,與您分享:


誰是誰的「逆境菩薩」?


向逆境乾杯,跟敵人致敬,英雄往往就是誕生在這樣的時刻,這也是你重新認識自己的關鍵。

只有面對挫折時,還能夠微笑以對,在困境中學會了感恩,你才能掙脫人生的困境,走向光明未來。因為,真正有價值的人,是在逆境中含笑的人。

你曾覺得孤獨?你嚐過幸福的味道?孤寂、璀璨本就是形容詞,所有的形容詞都是比較的。沒嘗過孤寂,又怎知何謂璀璨的人生?孤寂又豈非人生之必經?

人很奇怪,每每要到了失去後,才懂得珍惜。其實,幸褔早就放就在你的面前。

肚子餓壞的時候,有一碗熱騰騰的拉麵放在你眼前,幸福。

累得半死的時候,撲上軟軟的床,也是幸福。

哭得要命的時候,旁邊溫柔的遞來一張紙巾,更是幸福。

幸福本沒有絕對的定義,平常一些小事也往往能撼動你的心靈,幸福與否,只在乎你的心怎麼看待。

你的心,充滿了幸福嗎?還是,溢滿了哀愁?

愉快的心情,敲你的心門時,你就該大大的開放你的心門,讓愉快與你同在。



某大公司招聘職業經理人,應徵者雲集,其中不乏高學歷、工作經驗豐富的人。最後,老闆將親自面試最後的六名應徵者。

可是當面試開始時,主考官卻發現考場上多了一個人,就問道:「有不是參加面試的人嗎?」

坐在最後面的一個男子站起來:「先生,我在第一輪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參加一下面試。」

所有的人都笑了,就連站在門口為客人倒茶水的老頭也忍不禁笑。

主考官不以為然的問:「你連考試第一關都過不了,又有什麼必要參加這次面試呢?」

這個男子說:「因為我掌握了別人沒有的財富,我本人就是一大財富。」

大家又一次哈哈大笑了,認為該男子或許是頭腦有毛病,或許是狂妄自大。

該男子繼續說:「我雖然學歷不算太高,也沒擔任過重要職務,可是我卻有著十年的工作經驗,曾在十二家公司任過職……」

主考官插話:「雖然你的學歷和職稱都不高,但是工作十年倒是不錯。不過你換了十二家公司,這可不是一種 令人欣賞的行為。」

男子說:「先生,我沒有主動要換工作,是那十二家公司先後倒閉了。」

大家又是一陣大笑。一個考生說:「你真是一個道地的失敗者!」

男子笑了笑:「不,這不是我的失敗,而是那些公司的失敗。這些失敗積累成我自己的財富。」這時,倒茶老頭走上前,給主考官添茶水。

男子繼續說:「我很瞭解那十二家公司,我與同事努力想挽救,雖然沒有成功,但我知道錯誤與失敗的每一個細節,並從中學到了許多東西,這是別人所學不到的。很多人只是追求成功,而我,更有經驗避免錯誤與失敗!……」

男子停頓了一下,又接著說:「我知道,成功的經驗大部分相似,容易模仿,而失敗的原因卻各有各的不同。用十年學習成功經驗,不如用同樣的時間經歷錯誤與失敗,所學的東西反而更多、更深刻。我認為,別人的成功經歷很難成為我們的財富,而恰恰是別人的失敗過程卻是我們不可多得的財富!」

該男子說完,做出轉身出門的樣子,又突然回過頭:「這十年經歷的十二家公司,培養鍛煉了我對人、對事、對未來的敏銳洞察力,舉個小例子吧——真正的主考官,不是您,而是這位倒茶的老伯……」

在場所有的人都感到驚訝,目光轉向老頭。老頭在驚訝之際,很快恢復了平靜,笑了笑:「很好!你被錄取了,因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這一切的?」


啟示:

相信誰不也願意從事十二家公司,而公司都相繼倒閉。更多的時候,我們埋怨我們倒楣,卻沒有換個角度想想: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從這個故事,我們也能得出一個結論:

錯誤和失敗並不是100%的倒楣事,錯誤和失敗多了,只要懂得從中學習、吸取經驗,就是一筆財富,因為可以讓我們學會去避免同樣的錯誤與失敗。

另一方面,我們也明白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名男子能從倒茶老頭的神情、氣質、舉止等看出他是這家公司的老闆,說明他是一個觀察力很強的人。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樣的洞察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成的,這需要長期的積累,需要在每一個細節的觀察中不斷的訓練和提升。


向逆境乾杯,跟敵人致敬,打擊你最深的人,一定是你的敵人?
錯了,他可能是你最親密的朋友、親人。


打擊你最深的人,一定是負面的?
錯了,他可能造就一個更堅強的你。


原諒敵人往往比原諒朋友容易。

因為,我們從來不會對敵人付出感情,但是對朋友、親人,我們也許付出了最真摯的情感;付出了,就希望得到回報,得不到回報,反而被出賣、背叛,在情感上就會有著被欺騙的傷痛和悲哀。

原諒敵人,那是一種風度和器量的表現;我們之所以可以原諒敵人,那是因為覺得自己在他之上,有權力去赦免他,甚至可憐他、原諒他,就是不想跟他一般見識。

但是,我們對朋友卻是小器的很,在內心始終無法真正的原諒他。

人生中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地方,看似弔詭,其實透著玄機,例如說,越是親密的人,往往互相傷害;愈是自己的親人,反而傷你最深,那些看輕你的人、傷害你的人,可能是你的父母、丈夫、妻子、情人、兄弟、姐妹,甚至是你最好的朋友、同事。

雖然如此,這些人都可能是你人生中的「逆境菩薩」,也是你人生中的「逆增上緣」,因為,有了他們的「激勵」,你才有向上的勇氣及能量。

人生到底是上升,或者下墜,完全取決於你如何看待人生,倘若在遭受打擊時,仍能體會到生命的美好之處,當你細細品味痛苦的滋味,慢慢咀嚼失意帳惘之時,你就永遠都不會忘記這種「刻苦銘心」的感受。

此時若能化挫折為動力,化困境為動能,那些打擊你的人,就是上天給你最好的禮物,也是上天給你最好的成全。

其實,我們都應學會感恩,感謝那些曾經讓我們跌了一大跤的朋友,因為,成功是來自貴人的提攜,也來自小人的激勵,若沒有重重跌倒過,就不會想要風風光光再站起來。

向逆境乾杯,跟敵人致敬,英雄往往就是誕生在這樣的時刻,這也是你重新認識自己的關鍵。

只有面對挫折時,還能夠微笑以對,在困境中學會了感恩,你才能掙脫人生的困境,走向光明未來。因為,真正有價值的人,是在逆境中含笑的人。

--

Monday, June 1, 2009

《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規劃》

電郵轉載,與您分享:

《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規劃》

近日,日本101歲佛學大師松原泰道的新書《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規劃》由廣東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推出。

松原泰道認為自己的長壽並沒有遺傳因素,母親在他3歲時病逝,父親在他30歲那年也因腦溢血猝然辭世。他小時候總是病怏怏的,到成年還是體弱多病,身體差到連參軍入伍的資格都達不到。松原泰道整天待在書齋裏,不運動,不下地勞動,不吃保健品,他的長壽顯得不可思議。

《五十到一百的人生規劃》從精神層面探尋了長壽依據。書中介紹了精神養生原則:精神養生法還有個"三不原則":不勉強,不浪費,不懶惰。

不勉強,指的是不好高騖遠,做脫離常軌的事;
不浪費,指的是珍惜時間、珍惜身邊事物、珍惜他人的善意;
不懶惰,指的是自己的事不能讓別人去做,不管年齡多大,都要鼓足熱情繼續學習。


本書是一位百歲老人傾其歷練總結出來的一部成功絕學!作者是日本著名的佛學大師,全書緊扣全球中老年面臨的心靈困惑,提出“真正人生從五十開始”。作者娓娓談及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及人格修養之道,從中總結一套精神撫慰和精神修煉方式,並用大量實例說明健康信念蘊含著不可思議的能量,鼓勵中老年人繼續憧憬人生,創造驚世的奇跡。其價值不僅在於充滿感召力的勵志言論,更在於一百年的人生實踐,因為作者正是這套言論的第一個實踐者及成功者。全書穿插大量資訊和幽默漫畫,包括“養生妙訣”、“勵志傳奇”、“大器晚成的名家”“中外老人精彩人生”等,以智慧詮釋人生,以幽默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充滿普世情懷。

前言:

松原泰道是日本的佛學大師,今年101歲。 65歲那年,他發表《般若心經入門》,因說法精妙,一舉成名。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四方講學,開專欄,年年推出新作,迄今著述超過一百三十部,成為日本佛學界的一個奇跡。我的日本同學馮日珍說,在東京任何一間小書店,都能找到他的著作。 受我們之托,2007年10月7日,日珍在講談社編輯佐佐木的陪同下,到東京龍源寺拜訪了松原泰道。龍源寺是松原家的祖產,現在,他一家三代都住在寺裏。平日他們幫助四鄰做佛事,別人的饋贈成為主要收入來源。 日本的和尚與我們有別,像松原泰道,他是龍源寺的住持,卻能像俗人一般結婚、生子、吃肉、喝酒,百無禁忌地享受人生。原來,日本從明治時代開始允許和尚結婚,當時百廢待興,各種宗教空前活躍,清規戒律都取締了。

問到松原泰道此生的成就與作為,他說:“我的人生是從50歲開始的。以我的經驗來說,五六十歲是人生的折返點,由此人生可分為兩段:50歲前,是打基礎階段,在這個階段裏,我們往往為立足社會、養家糊口而疲於奔命,基本上是為別人活著:50歲以後,經濟基礎已經墊定,職責也已完成,這才到了實現自我、創造自我最有價值的階段。” 就是在人生折返點後的第二階段,松原泰道致力於推廣佛教的生活哲學,把深奧的佛學經典、禪宗智慧寫成易於被大眾理解的著作,並身體力行,到城市、鄉村,大學、中學,各種論壇進行普及性演講,受到廣泛的支持和推崇。他切入世俗生活,把佛教的理念活學活用.創立了一套經世致用、充滿智慧的人生觀。

1989年獲得第二十三屆佛教傳教文化獎。 在傳記《我的航跡》一書裏,松原泰道說,他平生所求,就是“說別人聽得懂的話,寫別人看得懂的字”。在漫長的傳教和寫作生涯裏,他悟出了“大道至簡”的規則。 當日珍問他,你的長壽秘訣是什麼?他爽朗地笑起來:哪有秘訣?我從來不知道自己能活這麼久!他的長壽並沒有遺傳因素,母親在他3歲時病逝,父親在他30歲那年也因腦溢血猝然辭世。他小時候總是病怏怏的,到成年還是體弱多病,身體差到連參軍入伍的資格都達不到。大學時,他還得了一場腎病,差點命喪黃泉。 這麼一說,日珍越發好奇,進一步探詢他的生活習慣。 於是.松原泰道娓娓講述他每日的起居飲食細節: 每晚七八點睡覺,第二天淩晨3點起床,起床後對著佛像,盤腿念經一個小時(現在腿盤得不標準了,要坐著一張小凳子讓腿放得舒服一點。普通人即便不念經,學著坐禪也很好,坐禪可以加深思維,把自己的感覺磨得很尖很尖,敏銳地感受到大自然的聲息)。 淩晨4點開始寫作,到7點吃早餐,早餐一般就是一湯一菜一碗粥。早餐之後稍事休息,然後繼續讀書、寫作。中午12點是午餐時間,吃一碗烏冬面,然後繼續書齋生活。 傍晚5點晚飯,晚飯是一天最講究的一餐,有魚有肉有青菜,再喝一杯日本清酒,或者喝一小罐啤酒,偶爾會喝中國的紹興酒(非常喜愛)。 晚上7點臨睡前,再喝一小杯葡萄酒。

整天呆在書齋裏,不運動,不下地勞動,不吃保健品,還喝酒、吃肉。松原泰道的長壽顯得不可思議。也許,只能從精神層面尋找長壽依據。果然,他說,他一向看重精神養生法。 關於精神養生法的由來,他講述了親身經歷的三個故事: 大學那年,他得了腎病,氣息奄奄,卻遇到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好醫生。這位醫生誠懇地對他說:“孩子,你太憂鬱了,你的病很大程度是心理導致的。我們能不能來個分工合作:外面的病由我來治,心裏的病由你來治。”這番溫暖人心的話鼓舞了他,他開始建立信心,積極樂觀地配合治療。腎病很快就好了。 這次康復給他一個強烈的啟示:心態健康最重要! 有一年,他去外地講學,午間到一間餐廳吃了一個便當,便當裏有一個裝筷子、牙籤的紙袋,上面印了一闋歌詞:“見也難,別也難;有哭泣,有歡笑;時光像秋風匆匆吹過,一生只見了這一回。”當時,有三個藝妓表演這闋短歌,優美而感傷。第二年,他再去這個地方,已經見不到這三個人了,就像歌裏說的那樣。 他意識到:一切稍縱即逝.對人對物都要用心珍惜。 1954年,北海道有一所寺廟請他去講經。臨出發前,天氣預報颱風登陸,對方來電話通知他不要上船。於是他退了票,換乘另一艘船。沒想到,原定的那一班船,果然被颱風襲擊,全船沉

圖書目錄:

關於松原泰道編者
代序 真正人生從五十開始
鍾健夫

自序
50歲起,更要“積極、達觀”地面對生活 50歲是人生馬拉松的折返點 “達觀”與“看穿”的區別 “不易和流行”的達觀思想 退休後正是人生最好和最後的機會 “一日即一生”——正確的無常觀, 不影響他人的生活, 將死亡交給“宇宙的意志”

第一章
從50歲起修改“人生計畫” 50歲才掌握兵法的武藏 不必厭惡誘惑 修正人生的軌道 《般若心經》中所說的“空” 人生沒有終點 儘管有太陽,但宇宙還是一片黑暗, 不存在一成不變的事物 , 萬事萬物皆可通過因果關係解決, 任何人心中都有佛性, 認識到自己是凡夫俗子——浜口雄幸的生活方式 簡單地看待人生,人生之路將越走越窄

第二章
逆境中的今天,更顯現《般若心經》的智慧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玄奘譯) 《般若心經》譯成現代語言的含意 改變逆境的人 “現在,只有現在” 將無聊的“負面”努力轉化為“正面” 從病痛中學習人生的意義 “同病相憐”乃是慈悲之心, 正因為知道淚水的苦澀…… 沉醉於蜂蜜甘甜的旅人, 只有明白“苦”,才能享受到“樂” 生病時要將自己當作病人 跌倒了爬起來,繼續向前 , 要正確理解“忍” 隨遇而安 站在同一位置來觀察處理事物

第三章
人到中年,猶如抱著一座“活火山” 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傳給孩子 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惡魔 隨時爆發的活火山 中老年人內心危機的克服方法 當今時代應該重視“個人”, 通過工作使個人趨向完善 加深矛盾所產生的得失差異, 堅持“自他不二”的理念 “大男子主義”和“女人天下”都不可取 50歲之後的夫妻關係, 工作是目的,不是手段 重塑自我——空海大師的至理名言 我主張“現在進行時的人生觀、世界觀” 《華嚴經》所描述的新型夫妻關係 創建共生的社會 “緣”是可以改良的

第四章
活到百歲的良好生活方式 學習不分早晚 年輕時代美好,老年時代依然是美麗的 “精心”的年輪 用“三無助言”為老年做準備 將頭腦中的知識納於腹中 50歲之後應該一邊體味一邊讀書 內心深處的“心讀” 立志誦讀《般若心經》百萬卷 屈辱是奮發的開始 《般若心經》能夠教給我們什麼 老有所學.雖死不朽

第五章
百歲之前“一日即一生”的生活方法 慎用血氣之勇 死後重生 “無”和“不”兩個否定詞在心經中被使用了三十次 立足於“大死一番”的心境 將今天這一天當作自己的一生 正受老人有關“一日即一生”的感悟 釋迦牟尼的教誨與“一夜賢者” 在習慣中求新知 從十變回原來的一

第六章
在每天的生活中做好“死亡準備” 出生即死亡 我想這樣迎接死亡 怕死的人和不怕死的人 必定存在死後的世界 死亡並不是在彼岸,而是在此岸 死亡方式本身並不重要 死後的世界不過是觀念遊戲 人死“業”永存 佛教並不認為“人乃萬物之靈” 供奉可以滋養自己的心靈 心中葬禮的方式

跋 譯後感言 楊向東

本書參考資料

內容摘要:
本書作者松原泰道,1907年生於東京,是日本佛學大師。他早年就讀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曾在一個著名的佛寺修行。擔任過教派學部長,東京龍源寺主持,現任全國青少年教化協會理事、佛教傳教協會理事。1989年獲得第23屆佛教傳教文化獎。松原泰道在文化界貢獻卓著。幾十年以來,致力於推廣一種佛教生活哲學,把一般人難以理解的佛學經典、佛家的智慧寫成易於被大眾理解的著作,並身體力行,到許多著名大學、學會、城市和鄉村進行普及性演講,受到廣泛的支持和推崇。他把演講與實際結合,不斷調節內容,切入世俗生活,把佛教的理念活學活用,創立了一套經世致用、充滿智慧的人生觀。

--